合作交流

  1、国际合作概况

  上海天文台紧密围绕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国际合作是我台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政策和手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把合作不断引向深入”始终是我台在科研发展过程中十分看重和坚持的步骤之一。始终坚持服务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际合作目标,按照中科院国际合作的发展规划,坚持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立足前沿、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在国际合作领域努力追求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在科研、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领域积极深化国际合作,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主要的国际合作情况简介如下:

  (1)与美国NASA在空间大地测量领域的合作

  1990年代,在叶叔华院士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签署了空间大地测量合作同意函,在这个框架下,合作同意函经过多次续签,双方在人员交流、观测协作、设备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合作内容主要是将空间技术应用到地球动力学研究,并拓展到天体测量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包括交换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发展甚长干涉测量(VLBI)技术并实现联合观测、建立国际天球参考架(ICRF)和地球参考架(ITRF)、测定地球自转参数(EOP)、开展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合作等。

  2010年以后,由于美国政策的变化,双方人员交流受到美方的严格限制,严重影响了双边在空间大地测量领域的合作。2013年9月,白春礼院长与NASA局长座谈,沈志强副台长(现为台长)代表上海天文台参与座谈,双方开始探讨重启合作。上海天文台与NASA经过多次磋商,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2015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航天局续签了合作协议,此次是第四次就空间大地测量合作正式签署协议。双方科学家在新的协议下继续开展工作,包括观测协作、数据交换、技术交流和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

  (2)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

  由叶叔华院士倡导并得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众多国家和地区支持的“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1996.05-)是一项内容广泛的国际合作项目。ASPG中央局(秘书处)设在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至今APSG计划已经组织了多次VLBI和SLR国际联测,参加GPS全球网,已在板块运动和地球参考架,亚太地区地壳形变、海平面变化、GPS气象学、地球重力场、综合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等等领域取得广泛成果,先后在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地召开十余次APSG工作和学术会议,交流研究进展和成果。

  APSG计划涉及的地域范围北起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经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及东南亚,南经澳大利亚,到达南极洲,西及印度和中亚,东接北、中、南美洲,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等广大的区域。启动APSG计划,对这一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现象进行广泛检测和深入研究,对促进亚太地区科学界的广泛合作与交流,提高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水平,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APSG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联合亚太地区的科学家,利用各种现代空间与地面测量技术,综合天文、地质、空间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等各学科优势,对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地壳形变和海平面变化等地球动力学现象进行监测和合作研究,为地震、火山爆发、海侵等重大灾害事件的深入研究和预测提供基本信息。

  至今APSG计划已经组织了多次VLBISLR国际联测,参加GPS全球网,已在板块运动和地球参考架,亚太地区地壳形变、海平面变化、GPS气象学、地球重力场、综合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等等领域取得广泛成果,先后在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地召开十余次APSG工作和学术会议,交流研究进展和成果.

  网页链接:

  中文:http://www.ucar.shao.cas.cn/gjhz/

  英文:http://center.shao.ac.cn/APSG/

  3)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SKA

  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SKA)项目是中国继ITER项目之后参加的第二大国际科学工程项目,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产生的数据将比任何其他天文仪器高若干个数量级。所有这些数据将由在多个跨国机构工作的数百名科学家分享和使用。为了充分发掘这些数据的科学潜力,实现具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全球SKA 团体必须开发专门技术和建立专门知识体系以支持科学团队利用SKA天文台发布的数据产品进行科学探索。中国与澳大利亚(包括新西兰)联合提出建设SKA亚太科学数据中心,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深度合作,共享数据,为亚太区域乃至全世界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和科学产品。

  2017年度,上海天文台多层面深入推动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SKA)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海天文台分别与SKA国际组织(英国总部)、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简称ICRAR)签署了关于SKA合作的备忘录,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中英团队计划建立中英SKA联合实验室,落实中英合作。上海天文台与ICRAR在科学数据处理原型系统、集成测试、先导项目运行、科学课题、人才队伍等方面合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17年,国家遥感中心(SKA办公室)主任王琦安率团访问澳大利亚,武向平院士、洪晓瑜台长随行,见证上海天文台加入SKA低频科学-MWA项目并举办签字仪式。上海天文台自筹经费加入MWA国际合作组织,参与第二阶段的建设和运行,为建设SKA数据处理系统原理样机积累经验。中国和澳大利亚团队合作提出建设SKA亚太区域中心,目前该工作正在推进之中。上海天文台与荷兰研究机构在SKA区域中心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正在考虑在上海建立LOFARSKA探路者项目之一)数据分中心,拓展和深化上海天文台与荷兰SKA团队的深度合作。

  网页链接:http://202.127.29.4/CRATIV/zh-cn/home.html

  4中美射电天文科学和技术合作

  2011年,上海天文台和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NRAO)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射电天文科学和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轮流主办射电天文前沿学术论坛,已共同举办五届,有效推动了中美双方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NRAO对中国用户特别开放VLBA望远镜资源,每年100小时,观测申请通知累计发布五次,已完成30项观测,共计557小时,有力促进了中国VLBI科研团队尤其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利用国际一流望远镜设备快速成长。2012年,合作研制了天马望远镜C波段(4-8GHz)致冷接收机系统,于20135月安装调试,达到国际一流指标。开展了数字天文终端和天线控制系统的合作研究,合作研制的多功能数字终端助力天马望远镜脉冲星观测,取得了亮点成果。助理研究员赵薇和博士生高峰参加NRAO主持的超脉泽宇宙学项目(The Megamaser Cosmology Project, 简称MCP),MCPNRAO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科学项目之一,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宇宙学参数的测量方案之一,高峰和赵薇已发表/投稿了高质量学术论文,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5)空间目标光电观测全球合作网建设

  在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一带一路合作专项和俄乌白合作专项支持下,利用上海天文台首创研制的旋转漂移扫描CCD技术,合作改造了乌克兰、巴西、塔西提等地多架光学望远镜,初步建成同步轨道空间目标全球光电观测网,可实现对整个同步轨道带目标的常规观测与编目,填补国内对我国可观测范围外同步轨道目标监测的空白,显著提高同步轨道空间碎片定轨精度和它们撞击工作卫星的预警水平,同时也可为我国卫星和其它航天器发射初期是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提供支持。2015519日,在李克强总理和巴西总统罗塞夫的共同见证下,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与巴西国立天文台台长Jo?odos Anjos在巴西总统府签署合作协议书,在空间碎片监测和卫星导航领域继续开展深度合作。

  6)组织参与VLBI国际联测

  上海天文台是中国VLBI网的牵头单位,建有天马望远镜、佘山25米射电望远镜和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上海天文台一方面组织中国VLBI网(CVN)观测任务,另一方面作为IVSEVN、东亚VLBI网的成员单位,参与国际联测。

  上海天文台参与EVN常规观测外,20134月,上海25米射电望远镜作为主角参加了EVN协调的24小时连续实时VLBI演示实验。2015414日,天马望远镜首次参加L波段的欧洲VLBI网的实时VLBIe-VLBI)获得成功。此次成功观测表明天马望远镜具备了参加e-VLBI国际联测的能力。

  201311月,韩国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所(简称KASI)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新疆天文台签署了三方合作备忘录,就东亚VLBI网、接收机的研制和发展和长短期互访计划等达成了共识,对中韩射电天文的合作,尤其是VLBI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014年,与韩国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的Q波段常温接收机完成安装,并实现与韩国VLBI网的Q波段VLBI试观测。天马望远镜是目前我国唯一具备毫米波VLBI观测能力的射电望远镜,它的加入不仅改善了整个东亚VLBI观测网的UV覆盖,更重要的是借助它的高灵敏度,将东亚VLBI网的探测能力提升了1倍以上。

  7)欧洲VLBI联合研究所(JIVE)合作

  上海天文台和新疆天文台是欧洲VLBI网(EVN)的正式成员。上海天文台代表中国VLBI网(CVN)与欧洲VLBI联合研究所(JIVE)共同履行主席团成员职责。多年来,上海天文台与JIVE深入合作,采用互访交流、技术支持、合作论坛、联合观测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共同承担国际前沿课题研究课题,参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的研制和更新,使得国内VLBI技术与国际同步更新。65米射电望远镜的建造,使得EVN观测精度大幅提高。

  201515日,由上海天文台与JIVE合作组织了CVN和俄罗斯Badary站对火星探测器MEXVLBI相位参考观测。自主研发相关处理机完成处理,最终求得MEX的位置与ESA精轨的差异在公里量级,对应的角位置差异在毫角秒量级。这是中国首次在地-火尺度上,采用VLBI技术对火星探测器求得毫角秒量级的外符合精度,并达到国际水平,该结果的获得预示着中国VLBI网具备对深空探测器毫角秒量级甚至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能力。

  8)国际大规模巡天“斯隆数字化巡天第四阶段项目”(以下简称SDSS-IV

  该项目于201471日正式启动,开始为期六年的巡天观测和科学研究任务。我台从2013年开始作为正式成员单位全面参与SDSS IV项目,在eBOSSMaNGAAPOGEE等项目都有多个课题组参与,共同参与完成了SDSS DR13公开数据的研究和整理。2013年和2016年我台分别组织了全球SDSS-IV中的eBOSS项目和MaNGA项目科学会议。有关星系内部恒星形成历史的二维分布的研究,是MaNGA项目的首批三篇科学论文之一。此外,发表了eBOSS巡天概论和早期数据的相关工作。有关孤立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的研究的论文已经在Galaxies上发表。截至目前我台共有30多人的研究团队在共同参与SDSS IV项目。

  (9) SLR在国际合作中作用

  上海天文台SLR台站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全球激光卫星测距站中成立最早的站点之一,也是中国SLR网的负责单位,引领国内SLR技术的发展和工作协调。

  近些年,为西安、北京房山、武汉等SLR台站提供升级改造支持,有力促进了国内SLR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能力提高。同时,组织协调国内SLR台站,对国内卫星如北斗系统、神州、天宫、海洋等进行了联测,为上述卫星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取得系列成果。

  对外合作方面,与捷克、拉脱维亚、奥地利等国家在探测器、计时器和SLR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多次出访和来访的技术交流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在单光子探测器、皮秒计时器以及高重复率SLR技术等方面发展。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同步轨道卫星的激光时间比对技术,而且卫星反射器产品、距离门控产生器出国韩国和美国,提升了我国SLR技术领域的地位。

  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的2017年全球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大会上,SLR站主要负责人张忠萍研究员被推选为ILRS执委及在2018年第21届国际卫星激光测距大会的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

  10)马普青年伙伴小组

  中德马普青年伙伴小组是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负责组建的中德双边科学合作项目。其研究课题包括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引力透镜、星系相互作用等领域的大型计算机数据模拟、理论模型研究和观测统计分析,同时为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计划在科学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使我国宇宙学和星系形成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小组的日常科研工作在上海天文台进行,同时与德国马普天体物理所保持密切的学术互访关系,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定期到马普天体物理所进修或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工作。以支持研究人员互访、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和举办中德双边科学会议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双边切实合作。

  2000年以来,我台与马普天体物理所先后共建了三个马普伙伴小组。第一个小组成立于20004月,是国内第一个天体物理领域的小组,由上海天文台从海外引进的杰出青年学者景益鹏博士负责运作,德方合作者为马普天体物理所Gerhard Boerner教授,主要合作领域为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统计分析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生培养还是在合作研究方面该小组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伙伴小组共计派遣7名学生赴马普所进行人均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经验,得以出色完成博士论文。其中两名成员康熙和李成数年后从海外回中科院工作。小组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德天体物理联合会议(其中一次在德国召开)。合作研究硕果累累,截止小组2005年结束共发表四十多篇高水平SCI论文。在终期评估时,马普学会主席高度评价这一合作项目,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建立新的伙伴小组。

  在第一期伙伴小组成功结束之际,上海台和马普所决定建立第二个小组,并于2005年获得马普学会和中科院批准。新的小组于20068月正式运转,由上海天文台院杨小虎研究员和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Volker Springel教授分别担任中德方的负责人,主要合作领域为流体数值模拟及星系形成。2009年通过中期评估,于20118月结束。小组的合作模式与第一期相同,运行期间支持4名博士生前往马普所进行为期各一年的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三届中德天体物理联合会议(其中一次在德国召开)。发表了近40篇高水平SCI论文。

  第三个小组成立于20111月,由上海天文台李成研究员和马普天体物理所的Guinevere Kauffmann博士(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担任中德方的负责人,双方共同致力于研究星系的冷气体吸积和恒星形成过程及其演化。马普小组中德沿用以前的合作模式,针对小组的科学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双方组长带领马普小组积极参加斯隆数字化巡天第四期(SDSS-IV)。SDSS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星系图像和光谱巡天项目。我台作为SDSS-IV首批成员单位,积极使用SDSS-IV数据开展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马普小组于201310月通过中期评估,获得国际评委会高度评价,小组于2015年底如期结束。

  2、国际组织任职

  国际组织任职人员信息表

姓名

职称

国际学术组织名称

担任职务

开始时间

结束日期

黄珹 

研究员

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计划(APSG

中央局主任 

1996-01-01

至今

沈志强

研究员

East Asia VLBI Consortium

秘书长

2004-10-1

2012-12-31

周永宏

研究员

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IERS)、全球地球物理流体中心(GGFC)大气分中心(SBA

成员 

2005-1-1

至今

金双根

研究员

全球海外华人GPS协会(CPGPS)

常务理事

2007-1-1

2012-1-1

张秀忠

研究员

IVS member of Directing Board

委员

2007-1-1

2012-12-31

金双根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研究组SG4.1

主席

2007-7-1

2012-7-1

沈志强

研究员

欧洲VLBI网项目委员会 

评委 

2008-01-01

至今

沈志强

研究员

European VLBI Network (EVN) Programme Committee (PC)

委员

2008-1-1

2012-12-31

沈志强

研究员

RadioAstr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ISC)

委员

2008-1-1

2012-12-31

周永宏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大地测量理论委员会时间序列分析与应用研究组

成员 

2008-1-1

至今

袁峰

研究员

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观测建议评审委员会

成员

2008-1-1

2009-12-31

黄珹

研究员

国际天文学会(IAUDivision I Commission 52 Relativity in Fundamental Astronomy

其他

2008-8-1

2012-8-1

叶叔华

研究员

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计划(APSG) 

顾问

2009-1-1

至今

景益鹏

研究员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宇宙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09-6-1

2012-12-31

黄乘利

研究员

国际天文学会(IAU)地球自转委员会

副主席

2009-8-1

2012-8-1

黄乘利

研究员

国际天文学会(IAU)基本天文学部(Div.A) 

执委 

2009-08-01

2015-8-1

景益鹏

研究员

英国Durham大学计算宇宙学研究所国际顾问委员会

委员

2009-9-1

2012-12-31

陈力

研究员

IAU天体测量委员会(Div.A, Commission 8) 

组织委员

2011-01-01

2015-12-31

金双根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分委员会4.6

主席

2011-01-01

2015-12-31

金双根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分委员会2.6

主席

2011-01-01

2015-12-31

金双根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理论委员会(ICCT)JSG0.8

主席

2011-01-01

2015-12-31

金双根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委员会2

主席

2011-01-01

2015-12-31

舒逢春

研究员

国际天文和大地测量VLBI服务组织理事会

成员 

2011-01-01

2015-12-31

宋淑丽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AG) WG4.3.3工作小组

成员

2011-01-01

2015-12-31

黄乘利

研究员

国际天文学会地球自转委员会

主席

2012-08-01

2015-18-1

安涛

研究员

韩国VLBI网观测时间分配委员会

评委

2013-1-1

2018-12-31

安涛

研究员

韩国VLBI网观测时间分配委员会

评委

2013-01-01

2015-12-31

黄乘利

研究员

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AG)地球自转与动力学委员会

副主席

2015-8-1

2018-8-1

沈俊太

研究员

美国天文学会Brouwer奖遴选委员会

委员

2016-1-1

2019-12-31

宋淑丽

研究员

国际GNSS委员会(ICGGNSS监测评估(IGMA)任务组

成员

2016-11-1

至今

安涛

研究员

欧洲VLBI网观测时间分配委员会

评委

2017-1-1

2019-12-31

张忠萍

研究员

国际激光测距服务(ILRS)委员会

执委

2017

至今

  

  3、国际合作项目

  近五年主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空间目标全球光电观测网的建设

唐正宏

2013-09

2016-09

院一带一路

国际空间目标与大地测量观测网

唐正宏

2016-1

2018-12

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利用大样本疏散星团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演化

陈力

2016-1

2018-12

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西半球同步轨道动态监视光电设备的联合研制

毛银盾

2016-1

2018-12

大科学计划培育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亚太科学数据中心的初步建设

洪晓瑜

2017-01

2021-12

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原行星盘与系外行星系统形成的数值模拟

袁峰

2017-01

2019-12

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银河系与近邻棒旋星系的暗物质分布及化学动力学模型

沈俊太

2018-01

2020-12

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利用多卫星空基GNSS监测电离层-等离子层变化与机理的研究

金双根

2018-01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