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台举办2024年公众开放日活动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第20届公众开放日活动开展2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于5月18日至19日举办“上海天文台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介绍上海天文台的特色研究与成果,展现上海天文台科技工作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
5月18日上午,“上海天文台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在徐家汇园区和佘山科技园区同时开展。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在徐家汇园区的科普报告会上致辞,热烈欢迎参加此次活动的市民群众,希望同学们在参观和科普讲座过程中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在心中种下科学研究的种子,未来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致辞
此次活动,上海天文台徐家汇园区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暨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氢原子钟实验室、行星流体实验室以及位于佘山科技园区的天马望远镜园区向公众开放,让市民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这些往日难以一见的科研装置,并与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
参观氢原子钟实验室
参观行星流体实验室
参观天马望远镜园区
本次活动还在徐家汇园区还组织了四场专题科普讲座。由葛健研究员带来的“搜寻第二个地球和生命”专题讲座围绕科学家们如何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第二个地球和生命进行了探讨。郭铨研究员带来的“探索宇宙第一缕曙光”的专题讲座带领观众们回望宇宙诞生初期,介绍了宇宙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基本物理概念,以及科学家为了探测这一时期,正在建设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SKA)。从事星载氢原子钟研发工作的陈鹏飞正高级工程师以“时间的魔法”为题,展现了时间的无穷能力,以及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为了研发更稳定的原子钟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从事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的庐宜副研究员作“繁星之下”专题讲座,介绍了至今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结构的大致理解,并围绕宇宙的起源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葛健研究员作“搜寻第二个地球和生命”专题讲座
郭铨研究员作“探索宇宙第一缕曙光”专题讲座
陈鹏飞正高级工程师作“时间的魔法”专题讲座
庐宜副研究员作“繁星之下”专题讲座
此次开放日系列活动恰逢上海科技节和国际博物馆日,位于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也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于5月18日、19日两天免费向市民开放,并结合正在进行的“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天文专题展”邀请《科学画报》编辑部杨晗之主任带来“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专题讲座。让参观上海天文博物馆的观众们了解上海乃至全国的天文学家们九十年来为向公众普及天文学知识和天文学研究进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科学画报》编辑部杨晗之主任作“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专题讲座
此次上海天文台公众开放日活动,有8100余名观众现场参加,近4100位观众通过“上海天文台哔哩哔哩直播间”在线观看了专题科普讲座。
未来,上海天文台将挖掘更多特色实验室向公众开放,举办科普活动,推广天文科普教育,展现上海天文台的优质科普资源,激发更多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更好承担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