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白天做志愿者,晚上搞科研。”“胜利就在前方。”“当志愿者,既充实自己,又照亮他人。”“社区工作人员很辛苦,能帮上忙,感觉很开心。”
——来自上海天文台志愿者
杨小龙,是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的博士后,也是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某社区志愿者。
4月封控后,杨小龙夫妇就成为了志愿者,变身“团长”,帮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采购基本生活物资。“我们小区里老年人很多。他们许多人都不会用手机,平时买菜、买生活用品都是去楼下菜场、超市。”杨小龙表示,社区的老年人平时习惯了当天买菜当天吃,不囤货,4月份突然封控,他们又不会网上团购买菜,一下子日常生活就变得困难。
于是,杨小龙就主动收集老年居民的生活物资需求,又联系到了小区旁边的超市供货,帮助大家购买。他说:“好在这个超市也不涨价,还是卖平价菜。我把大家的购物需求收集起来,每周三次统一购买鸡蛋、牛奶、水果蔬菜和肉等生活物资。”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杨小龙还帮助大家团购了充足的酒精等消毒用品和防疫物资,小区里老年居民的物资采购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杨小龙作为“团长”,主动协调,将采购的部分酒精用于小区公共区消杀,解了防疫物资匮乏的燃眉之急。
在4月底快递、外卖逐渐恢复后,杨小龙夫妇就从“团长”转换为“志愿者”,从线上到线下,帮助居民搬运分发快递和收垃圾。他有时送快递,有时收垃圾,活儿多的时候甚至要忙到深夜。“搬快递还不算累,就是要跑好几趟。”杨小龙说,“收垃圾才是真的累。我和其他志愿者组成一组,收垃圾的时候要穿‘大白’防护服,还要背上一个很重的消毒水喷洒桶,随时消杀。负重的同时,还要挨家挨户地跑,几乎覆盖到这个小区的范围,时常忙到大半夜,等回到家感觉累得快睡着了。”杨小龙的辛勤服务也感动了社区居民。5月20日,居民向上海天文台发来感谢信,赞扬杨小龙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但杨小龙说:“大家实在是过奖了,能够为大家服务,为疫情防控做一些自己的贡献,我内心是非常开心的。希望这座城市能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尽快恢复正常。”
杨小龙白天搞科研,晚上做志愿者。服务居民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没落下。这期间,他所在的月球轨道VLBI项目组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组里,杨小龙主要从事空间VLBI相关模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在封控居家办公期间,他也迅速跟进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参与并完成多篇论文的撰写。
“我们的项目时间紧迫而任务又比较重,整个项目组在封控期间对项目细节进行线上沟通并有序推进项目进度。”杨小龙介绍道。杨小龙的模拟仿真工作,一方面是对未来观测设备可能产生的数据成像进行模拟,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观测规划提供参考。从4月开始,杨小龙几乎每周都要与团队的同事进行工作会议,对观测纲要、数据文件格式等诸多问题进行讨论。目前项目组的各项工作都有序推进。
小区居民发来的感谢信(部分内容)
......
我们虽不知道他们是否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确实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良的品质、优良的家风,以及折射出的在党委领导下上海天文台吃苦在前、勇挑重担的台内风气!我们也没能有机会拍下他们工作时的照片,然而他们服务的脚步却已踏满了1号楼的每个角落,也惠及了每一户家庭。
凭着心中朴素的情感,我们写下这封感谢信,感谢杨小龙博士夫妇!
感谢上海天文台!
杨小龙参加志愿服务
杨小龙(右)进行观测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