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白天做志愿者,晚上搞科研。”“胜利就在前方。”“当志愿者,既充实自己,又照亮他人。”“社区工作人员很辛苦,能帮上忙,感觉很开心。”
——来自上海天文台志愿者
志愿者在行动:“我只是那1%”
一、我只是那1%
自徐家汇园区封控后,天体物理研究室的季索清和吕行便组成志愿者小组,每天为在园区综合楼住宿的职工和研究生送餐上门。季索清打趣道:“同学们笑称我们是‘送饭菩萨’。”
他们每天早上7:30就要到食堂门口取餐。食堂师傅们已经准备好小推车,上面堆满了需要分发给各个宿舍的盒饭和水果,每份餐食上已经细心地贴好了写着宿舍门牌号的小纸条。季索清与吕行便接过小推车,挨门挨户地进行分发。“早中晚,一天送三顿饭,中饭和晚饭也是这样的工作程序,每次大概要半个小时跑完一趟。”吕行表示,“季老师发盒饭,我就负责分发筷子、水果。”
但是每天早上7:30这么早的送餐时间,对于季索清和吕行这两位“夜猫子”科研人员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一开始也不习惯,”季索清说道,“我平时经常工作到深夜,早上起得晚也不午睡,现在一下子起来这么早,中午必须补个午觉了。”吕行也表示:“我们平常就住在园区里,习惯了晚上做研究。现在早早起来做志愿服务,也是不一样的体验。这些天也都适应了。”
除了送一日三餐,他们还要不时关注职工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每天收到人教处汇总的学生需求,就会协助综保处的老师和乐于发扬“邻里互助”精神的同学们相互协调、传递物资。季索清说:“早在三月份这波疫情刚露苗头的时候,食堂和保洁的师傅们就在台内统一安排下住进了园区,以台为家;后勤的同事们也很有预见性地储备了大量的食材物资,并在封闭管理期间和留守的台领导一起努力寻找、协调物资保障渠道,保证了整个园区近两百号人每日的饮食供应和环境卫生安全。我们送餐的志愿工作只是被大家直接看见的那最后的1%,而在一份份健康可口的饭菜背后的99%,是园区的后勤保障人员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吕行也表示:“我们能在园区里按部就班地生活、搞科研,离不开这么多工作人员在背后的默默付出。领导们住在园区里,每天都很关心我们,大家也都尽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食堂为大家准备了多样的饮食,保洁也要每天消杀四遍,还有很多同事都忙着分发物资、处理各种琐事,大家都非常辛苦,我们做的这点事,实在都是小事。”
二、科研“强心剂”
除了每天“跑好几趟”的志愿服务,季索清和吕行的科研工作也没有耽搁。
自今年起,季索清和张佳骏老师共同负责组织天体物理研究室的学术报告系列。学术报告通常每周举办一次,但近期刚刚举办的这次学术报告,在季索清看来,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在封控管理刚开始的时候,佳骏找我合计了下,我们正好可以利用线上报告的优势,邀请因为受国际疫情影响、近期难以来访的外国学者作在线报告,把疫情之前学术报告的国际化找回来。”季索清说,“这次我们还特地进行了新的尝试:学术报告不仅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在台内举办,还首次通过第三方合作平台同步向台外的同行、公众进行网络直播。这次报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线上会议的参会人数有100人,已经达到了会议软件参会人数的上限,而观看网络直播的累计人数更是达到了将近1000人。这样一场具有高度专业性、而非科普性质的学术报告,能吸引到这么多人参与,是非常难得的。”季索清还表示,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台内学术报告、拓展影响力的设想和举办形式,得到了天物室的大力支持和台领导的直接关心与指导。“疫情在物理上约束分隔我们,让我们‘静默’,我们更要团结一致,打通学术交流的联结,积极传播科学之声。这正是科研人面对疫情的抗争精神的具象体现。”季索清总结道。
而同一研究室的吕行也照样“科研不中断”,但封控在员工宿舍里的工作状态也或多或少地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不便。“我主要从事恒星形成方面的研究,需要处理大量的观测数据,而这些数据处理工作都需要使用办公室的电脑来完成。”吕行说,“现在封控在职工宿舍里,只好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去远程连接和控制办公室里的那台电脑,来保证研究工作正常推进,但还是有些不便。”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吕行刚刚结束了一项研究的节点性工作。3月底,吕行也欣喜地收到了一篇研究成果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接收的好消息。“这项成果主要是新发现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奇特现象。”吕行介绍道,“这个项目从2020年就开始了,2021年我回国进入上海天文台工作后,也使用了咱们台里的超算平台做了不少工作。在疫情期间收到了投稿成功的好消息,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鼓舞人心的,真是一剂‘强心剂’!”
三、关心关怀研究生
如何更好地关心关怀园区的同学们?这个问题融入了季索清和吕行每日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他们也和园区众多后勤保障人员一起,为帮助同学们顺利度过封闭管理而努力着。吕行说:“我们和学生们封闭在一个园区里,能感受到他们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来自科研、学业、生活等等多个方面的。”他表示,台领导都非常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园区的后勤保障人员也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学生们的压力。
对季索清来说,与学生的日常科研交流变成了全方位的关心。“疫情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关心是综合性的,”季索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作为导师,不仅要关注同学们在科研和学业上的进展,还要了解台内每日更新的园区防控情况和措施,与天物室、人教处的老师们保持沟通,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关心同学们在生活起居上是否存在困难、在情绪上是否受到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因疫情造成的生活不便或研究进度放缓等导致的心理压力。” 他还表示,自己会每周固定时段,和每个学生分别在线上交流半小时左右,了解大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帮助学生们解决困难,并在有必要时给予详细的科研指导,纾解同学们的心理压力。
志愿者心语:
(季索清)怀平常心,应非常事,悟反常理,敬寻常人。
(吕行)大家都很辛苦!最近看到单位同事在各自社区参与防疫工作,或者在外出差坚持科研,我深受感动,向各位同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