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云游上海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顺利开展中科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值中国科学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期间(5月23日-24日),针对服务疫情期间公众科普需求,响应中科院线上活动主题“云游中科院畅想新生活”,5月23日下午1点至2点半,上海天文台推出“云游上海天文台”直播,向社会全面展示上海天文台在“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三个面向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此次直播活动得到了上海天文台党委的大力指导和各党支部的专业支持。
此次上海天文台将总直播点设置于徐家汇园区,通过手机连线远在佘山地区的观测基地、科技园区和科普基地。同时结合前期拍摄的大量视频资料,让广大网友对上海天文台相关观测设备和实验室等有了更好的了解。
首先,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向收看直播的网友介绍了上海天文台的研究方向,他表示,“上海天文台在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的指引下,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物理以及行星科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他向网友透露,接下来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将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些平常可能难以看到的天文大设备。
紧接着,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周梅春老师的带领下,网友继续在线上参观了中国境内首个大型天文望远镜——位于佘山科普教育基地的40厘米双筒折射式望远镜。据此次直播介绍,目前为了让佘山科普教育基地以更加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该基地正在筹备升级改造。等到升级改造之后,这台有着120年历史的望远镜将重新焕发青春,用于科研和科普工作。
这台百年老镜拍摄了大量天文底片,保存下来的就有7000多张。为了将它们以及来自中国其它老天文台的老天文底片能永久保存起来,发挥其科学价值,上海天文台研制了高精度天文底片扫描仪。此次直播中,正在筹备中的上海底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的商正君老师专门给网友直播介绍了高精度天文底片扫描仪。
通过此次直播,网友们还见识了中国人自己研制建造的首台大型光学望远镜——1.56米光学望远镜。在现场的祝杰老师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号召大家自理更生,建造自己的望远镜;终于中国人建造出自己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建造出来后,性能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当前,这台望远镜仍然从事着科研工作。
中国首台完整并投入应用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60厘米激光测距望远镜、中国建造的首架单口径全可动式射电望远镜——上海25米射电望远镜、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式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65米射电望远镜)、VLBI指控大厅,一一向网友呈现。这些天文大设备的呈现,让网友直呼精彩。
“VLBI测定轨分系统参与了嫦娥任务,未来还将参与火星探测任务。天马望远镜是VLBI测定轨分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基础研究领域,天马望远镜也成果不凡,成功开展了谱线、脉冲星和VLBI的射电天文观测,探测到包括北天周期最短的毫秒脉冲星在内的一批脉冲星等。”
直播筹备组表示,此次直播专门挑选了公众平常看不到的天文大设备,一方面让大家认识它们;另一方面也希望让公众感受到天文的温度,天文学研究不仅仅限于研究宇宙、天体的前世今生,研究它们的起源等等,还能将积累的基础科研知识和技术用于国家重大需求。
此次直播还专门在主直播间,以两位直播对话的形式,穿插讲解了一些相关的天文小知识。直播的总观看量达到3.6万人次,其中一些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直播。
此外,在公众科学日期间,在科学公开课方面,上海天文台展示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出品的“探索天文”系列课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天文望远镜、月球和星系,以天文学中大众关注度最高、最有趣的话题为主题,让专业的一线天文科研人员和科普专家从复杂的知识点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公开课,在中科院网络平台上向公众发布。
同时,在视频展示活动中,上海天文台展示了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宣传部指导、东方宣教中心与东方卫视中心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上海的温度——问天》,本视频介绍上海天文台,是中国近代天文学发轫之地。上海天文台几代天文工作者,忘我工作,不计名利,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他们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探索未来。
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吸引了公众的关注,进一步拉近公众与科学家的距离,活动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经验得到积累。上海天文台将继续积极开展科普工作,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直播视频回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