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科学家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黑洞照片。这一卓越成就是通过事件视界望远镜(EHT)于2017年4月对M87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观测获得的。然而,这仅仅是这个科学故事的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组织协调包括8位台内研究人员在内的国内学者参与了...
今天,曾经成功捕获人类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 EHT )合作组织,又为揭示M87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它在偏振光下的影像。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在如此接近黑洞边缘处测得表征磁场特征的偏振信息。这一结果对解释距离我们地球5500万光...
10月28日至29日,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地球2.0 ( Earth 2.0 )凌星巡天卫星” (以下简称“地球2.0 ” )科学讨论会通过线上举行。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等全球各地数十个研究机构和高校近200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讨论...
7月23日12时41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了为期6个多月的奔火之旅。自发射之日起至8月2日止, VLBI测轨分系统已连续执行了10天的VLBI实时测定轨任务,跟踪“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常,系统...
北京时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VLBI测轨分系统主要工作包括:在每次任务实施前, VLBI中心接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北京中心)发送的跟踪时间计划和探测器轨道预报参数等信息,制定VLBI观测计划,向北京中...
7月16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测控系统VLBI测轨分系统任务执行和安全保障动员会在上海天文台VLBI深空探测指控中心举行。佘山镇人民政府、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松江公安分局佘山派出所、松江区消防支队佘山中队、国网上海松江供电公司、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中国...
大质量恒星(>8个太阳质量)如何形成是现代天体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尽管大质量恒星在宇宙空间数目比小质量恒星少得多(只占恒星数目的1%左右),但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恒星光度。大质量恒星快速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星际介质反馈及元素核合成过程,推动了其所在...
为促进我国天文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和表彰取得突出成果的天文科研和技术人员,扩大天文学科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中国天文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评选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综合管理部...
2020年5月19日上午,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上海天文台“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北斗导航卫星应用,上海天文台于2002年开始启动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技术研究。在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工程建设中...
5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沪区党委书记李正华一行调研上海天文台。台领导班子、党政办与科技处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上,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介绍了我台近几年取得的重要科研进展以及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情况,汇报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