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4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近期,该台采用国内自主和国际联测并行的方式,成功开展地球定向参数快速测量,精度已达国际水准。这标志着我国在时空基准信息供应链的自主构建上获得了重要进展。
据上海天文台地球定向参数和世界时快速测量团队负责人齐朝祥研究员介绍,地球定向参数(EOP)是时空基准的源头之一,主要包括地球相对遥远星空背景的岁差、章动、极移、自转角(以世界时UT1为表征)等参数,是国际地球参考系和国际天球参考系之间相互转换的基本量。在卫星定位导航、深空探测、国防安全、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基础研究等领域,均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基于地球自转角来计量的世界时,是国家时间系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时空基准要素。20世纪60年代,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曾负责牵头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经过全国多家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光学观测站网,成功完成“北京时间”的创建工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多里斯系统(DORIS)、激光测月(LLR) 和卫星激光测距(SLR)等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传统光学测定地球定向参数的方式被逐渐取代。上海天文台在叶叔华的带领下,建立了与世界同步的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站,并积极参与国际联测,通过国际合作参与地球定向参数解算等工作。
6月14日,上海天文台佘山25米观测基地一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多年来,我国空间探测、卫星定轨导航、气象遥感等领域需要的地球定向参数,主要由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机构(IERS)领导和组织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提供,数据产品均在国外,存在无法及时获得地球定向参数等数据的情况。”齐朝祥说。
为掌握主动权,抓住“时空源头”,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自主的地球定向参数测量与服务系统,相关测定地球定向参数的观测设施正在建设中,上海天文台是多个相关工程的具体建设单位。
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对自主测定地球定向参数(特别是世界时UT1)的紧迫需求,上海天文台组建了地球定向参数和世界时快速测量团队,在前期已建设好的部分VLBI站和GNSS监测站等设施基础上,采用国内自主观测和国际联测并行方式,先行启动了快速地球定向参数产品和服务。
团队成员由上海天文台近30位科研人员组成,观测台站分布在上海、新疆和黑龙江等地。近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通了地球定向参数测量的策略制定、观测实施、数据处理与产品服务的全链路,初步形成了自主测量与服务的全套软硬件平台和能力,为我国从源头上实现时空基准信息供应链的独立自主,迈出了坚实一步。
6月14日,上海天文台地球定向参数和世界时快速测量团队部分成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据悉,上海天文台还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一个自主先进的空间基准平台。该平台将在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新疆乌鲁木齐和上海佘山建设性能更为先进的测量设施,并优化我国已有设施站网几何构型,有望全面提升地球参考架和地球定向参数的精度和时效性,实现空间基准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软件全链路的自主可控,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张建松
编辑:叶心可、姜子炜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张建松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