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台PIFI杰出团队项目系列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天文台PIFI杰出团队项目于20251013日至1025日在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51013日至17日,上海天文台PIFI杰出团队主办的国际会议“Perspectives in Star Formation: Senior Insights,Young Visions”在沪隆重召开,国内外近150余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等方式参与会议。会议还通过蔻享学术平台进行直播,累计吸引近44000余次观看。近年来,随着阿塔卡玛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及韦布望远镜(JWST)的相继成功运行,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恒星形成研究在观测及数值模拟等方向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次会议特邀国际恒星形成领域研究的权威学者做综述报告,回顾了恒星形成研究的历史并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此外,年轻学者通过近50余个口头报告及30余份张贴报告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展现了年轻学者的活力及风采。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前主席,荷兰莱顿大学分子天体物理学教授Ewine van Dishoeck教授在13日开幕式上深情回顾了2019年访华时的经历,勉励年轻人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加强交流合作。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Christopher McKee教授在16日的闭幕式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会议取得的成效,认为这是一次成功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此外,他还通过自身研究经历勉励大家寻找真问题,做真学问。会议还特设两场访谈环节,资深学者与年轻学者就人生规划、科研工作、科学问题等话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对话。本次会议获得与会者的广泛赞誉,许多年轻学者表示能有幸与教科书上的学术泰斗对话受益匪浅。

20251015日下午,PIFI杰出团队20余位青年学者及部分资深学者一行访问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参加“空间天文”专题培训和研讨,并参观了上海技物所数字化总装与测试中心系统装调研发平台。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中外学者们围绕天文观测、红外探测技术及未来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活动为推动国际天文与空间红外技术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空间红外这一前沿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红外科技前沿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PIFI杰出团队中的杰出学者还对多个中国科学院研究单位和大学开展了学术访问。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Mark Krumholz教授先后访问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国家天文台,并做学术报告及开展交流合作。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原天体物理和空间天文学中心主任John Bally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报告,吸引了大量上海市及环沪城市的大中小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科普宣传效果。Christopher McKee教授和原芬兰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ika Juvela教授于20251020-25日对上海天文台开展了正式学术访问。访问期间,通过研讨会、学术讨论、指导学生等方式,两位专家与上海天文台射电天体物理团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并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如: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等)。

PIFI杰出团队中的青年学者通过本次活动深入了解了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加深了对中国科学院及上海天文台的印象。团队中多位青年学者表达了在上海天文台参与博士生联合培养及博士后项目的强烈意愿。

PIFI杰出团队项目负责人刘铁认为:“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国际交流至关重要,PIFI项目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我们有信心在PIFI项目支持下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国际交流合作”。

1. 会议合照

2. 会议访谈环节

3. 访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照

4. Christopher McKee教授在上海天文台与射电天体物理课题组交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