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系外地球—ET巡天”年度国际科学大会在沪成功举行

汇聚全球顶尖天文学家,明确ET任务未来科学研究方向

2025年8月11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首届“系外地球—ET巡天”(Earth 2.0,简称ET)年度国际科学大会在上海圆满举行。大会以ET科学卫星任务为核心议题,围绕系外行星、星震学、恒星与银河系考古以及时域天文学等方向,搭建起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大会吸引来自10余个国家的170余名线下代表与70余名线上代表参会。与会单位包括美国NASA、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俄亥俄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IAA);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KASI);英国华威大学、曼切斯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和日内瓦大学;波兰华沙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二十余所国际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国内参会单位涵盖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以及西湖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二十余家国内机构。

为期五天的会议设置大会邀请报告、工作组进展报告、平行分会与总结讨论等环节,共收到120余份口头报告与海报展示,内容兼具前沿性与系统性。大会系统梳理了ET任务在各科学方向的早期进展与关键技术准备,进一步细化工作组分工与协作机制,并通过深度的国际交流整合全球优质科研资源。

大会亮点与主要成果

1. 明确ET任务在系外行星搜寻与确认、星震学、恒星与银河系考古、时域科学等方向的阶段性目标与技术路径;

2. 就观测策略、目标选取和观测、观测数据仿真和数据处理管线需求等达成若干共识,提出可执行的时间表;

3. 强化国际合作网络与数据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数据处理流程、算法与软件平台的协同建设;

4. 初步规划下一年度的重点科学问题清单与工作组里程碑,为后续任务实施奠定基础。

与会专家表示,ET任务将通过大视场、超高精度测光等能力,显著提升对类地行星与潜在宜居世界的发现率。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原始创新与国际协作注入新动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