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测温设备可透过口罩识别人脸!黑科技前线战“疫”

                    

       本周起全国企业陆续复工,返程高峰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客运站、火车站、医院等人流比较大的场所,病毒传播、交叉感染的风险会相应增加。那么,这些场所该如何为人流快速测温,确保防疫工作有序开展呢?

                

  目前,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四川、广西等多地都已推出5G热力成像测温系统信息化应用,能在人流密集的场所进行精准度高的体温筛查,有效减少接触式测温引起的交叉传染风险,助力守住防控疫情的第一道关口[1]。

  据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数据显示,民航、铁路、高速公路客流日均到达约47万人次,轨道交通日均客流约92.6万人次,为应对庞大客流,远程人体测温热像仪已经紧急“上岗”。热像图中会以颜色区分温度,人群通过即可自动完成体温检测。铁路部门日均测温约9.5万人次,海关日均测温入境人员5.1万人次。

                

  对于医院这类疫情重点保障单位,热成像测温技术相应增强。2月1日,上海移动首例室内红外体温遥测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并在上海部分医院率先投入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在1-10米范围内,非接触式快速检测个体体温,发现异常自动声光预警。应用移动5G无线传输,测温精度达到±0.3℃,灵敏度0.1℃。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手工排查人力不足的问题,化解接触式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避免筛查工作者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而出现的纰漏。

                  

  在湖北前线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热成像测温设备额外加装人脸识别算法,在戴口罩的同时,仍可进行精准的身份识别,帮助追溯疑似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2]。

  人工智能“战队”来袭 共赴一线对抗疫情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科技领域企业借助5G和AI智能等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一支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战队”,送往一线支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帮助医护人员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

                  

  针对医院各诊室的不同消毒标准,消毒机器人可以使用过氧化氢、紫外线、次氯酸等多种消毒模式。它们“体内”的多种传感器和新型的视觉AI处理技术能帮助识别环境内的各种物品,以进行自主避障、自主导航、自主移动。此外,它们都配备消毒管理软件,能自动根据空间面积计算消毒时间,从而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无死角消毒防疫,保障医院环境安全卫生。

  1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在上海上线,基于CT影像,可对局部性病灶、弥漫性病变、全肺受累的各类肺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新的AI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以往采用传统方法需要5-6小时进行量化评估,现在2-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极大提升精准定量分析的效率。

                  

  2月3日、2月4日,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天佑医院分别迎来了2台5G云端智能机器人。医院里导诊台是人流量最大、最拥挤的区域,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医院大厅导诊、宣传防疫知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担导诊台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减少人流交叉感染机会。

  专门装载了消毒水箱的5G云端智能机器人,可按规定路线完成消毒清洁任务,清洁过程无人化操作,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清洁效率[1]。

                

  由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还可以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不少参考。例如,“上海市肺炎防控平台”已完成对接公安、街镇、医疗机构、文体旅、交通、通讯、12345举报、企事业单位等第三方平台。基于医疗机构推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信息,能够查找所有涉及到的交通密接者信息,便于实施密接者管理工作[2]。

  此外还有“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联动平台”,充分利用了通讯基站以及GPS提供的数据精准定位人群的观察位置,动态管理预警留观人群的位置动向,防止管理人群脱离掌控地理范围,真正做到管好人,看好人。

  科技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科技企业、运营商正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各类资源,为市民铸就有效的疫情防御墙,也为“全国战疫”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 科技赋能防疫:中国移动5G+智慧医疗冲在“战疫”前线. C114网

  [2] 人工智能集体战“疫”:无人,但“有爱”.新华社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沪ICP备05005481号-1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