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党史教育 > 基层动态
“佘山园区,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她撑住!”
2022-05-26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白天做志愿者,晚上搞科研。”“胜利就在前方。”“当志愿者,既充实自己,又照亮他人。”“社区工作人员很辛苦,能帮上忙,感觉很开心。” 

——来自上海天文台志愿者 

 

“佘山园区,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她撑住!”

  潘红鑑,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常务副站长,全面负责佘山科技园区和松江地区各观测台站的日常事务。自3月疫情爆发以来,他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奋战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一、协调·支援 

  3月初,潘红鑑就敏锐地察觉到了疫情发展的态势。他首先遇到的,就是佘山顶上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升级改造项目工地人员面临停工和园区内施工人员封闭管理的诸多问题。“3月初到3月中旬的那段时间里,根据防疫的要求,各个站点和园区的施工人员,该停工的停工,该封闭的封闭。”潘红鑑说,“天文博物馆由于场地不能满足封闭管理的要求,升级改造项目的工人们只好停工,撤出施工现场。佘山科技园区里的人才公寓建设工地满足封闭管理条件,就由施工单位自行‘关门’封闭,工人们不能进入我们的园区。园区里课题组项目上的施工人员,因为要赶工期,就协调让他们暂住在园区宿舍,花几天的时间完工后,也立即撤出园区。”潘红鑑与各施工单位联络协调,安排住宿。 

  3月中旬,疫情形势已然严峻起来,一部分职工由于社区管控而无法到岗,而最紧急的莫过于徐家汇园区食堂的大厨师傅封控在家,无法来台。经过讨论,潘红鑑协调安排,请佘山科技园区食堂的大厨师傅于3月14日前往徐家汇园区,支援食堂工作。“佘山科技园区的大厨师傅从14日开始一直驻扎在徐家汇园区支援,直到18日晚间徐家汇园区大厨师傅可以离开小区来台里,才完成了支援任务,返回了佘山科技园区。”潘红鑑说。 

  与此同时,潘红鑑还负责组织了各个站点的职工和研究生参加了多轮核酸检测。“我们联系到了园区隔壁的秋谭苑居委,希望我们园区里的人员能跟他们社区一块做核酸检测。”潘红鑑说,“各个台站人员分散,每次都要提前召集各站点的值班人员全都集中过来参加核酸检测,清点人数,组织现场秩序。”在这样的安排下,园区和各台站职工和研究生近60人、施工单位人员80余人,经过多次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做到“应检尽检”。 

  然而突发状况还是不期而至。3月24日晚饭后,潘红鑑陆续接到职工反馈:陈坊新苑小区实施2+12封控,凡3月20日以来去过佘山菜场的人员,需向居委会报备。潘红鑑立即询问所有园区的后勤工作人员,经核实后发现已有3人被封控,另有15人需按规定向居委报备行程,等待后续通知。这样一来,又有一部分后勤人员受封控限制无法到岗了。为保证园区的基本运转和职工学生的生活,潘红鑑紧急协调安排各部门工作,在司机、食堂、电工、保洁、安保等多个岗位的人员安排上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当时要求大家准备好个人用品和行李,做好随时入驻园区的准备,能来园区的尽量都来。电工、保洁、食堂等等这些保障人员是万万不能少的,所以临时安排、临时协调,大家互相帮助。”潘红鑑说。 

二、精细化管理:“尽快入园” 

  在3月底的最后几天,为应对封控带来的影响,潘红鑑安排佘山科技园区每晚保证至少1名宿管、2名电工、2个大厨、1名帮厨、1名司机临时入住园区,并根据实际封控情况,不断协调后勤人员值班时间。 

  在4月封控开始前,台内所有园区和观测站实行“精细化管理”。潘红鑑就抓紧时间协调各台站值班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进入佘山科技园区,他自己也在封控前住进了园区里。“我自己一定要住到园区里,这样能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能快速协调各方面工作。”潘红鑑回忆,“当时浦西地区马上要封控了,台里也要求‘最小化、精细化管理’,我就赶紧安排天马望远镜观测站、25米望远镜观测站以及佘山上的激光组的值班人员等各台站的人员,请大家住到佘山科技园区里来。各站点断水断电锁门,保安把钥匙交到佘山科技园区。”分散在各台站的值班人员都在封控前进入了园区,为保证各观测台站的安全,安排工程部人员又在3月30日对各站点的水电情况进行了巡检。就这样,在4月封控前,佘山科技园区和各台站完成了“范围最小化,服务精细化”。 

  同时,经过努力,园区成功申请到了一张临时通行证。潘红鑑高兴地说:“能够申请到这张通行证真是太重要了。有了这张证,在封控期间,我们就可以每天去台站上进行巡检,维护各个站点的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等等大科学装置,查看数据传输情况,为保障科研场所安全提供便利。” 

三、“订购的一头猪,终于送到了!” 

  “晚上9点45分,订购的一头猪,终于送到了!”——4月5日晚间,潘红鑑在工作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4月封控后,“囤物资”变成了潘红鑑的日常。封控刚开始的几天,园区食堂原本的供货单位受封控限制,菜肉都送不出来。潘红鑑和食堂工作人员只好想办法联系更多进货渠道,采买物资。最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联系到了一家作为供保单位的农工商超市可以送货,这下园区食堂的物资供应总算有了着落。潘红鑑说:“联系到了这家农工商超市,总算是供应不愁了。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也没法由着我们‘点菜’了,不能说我们食堂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了再去问人家有没有,而是看人家还剩下什么,我们‘照单全收’。”在这样的物资采购策略下,整个园区的饮食供应逐渐变得多样化起来,从一开始的菜肉米面,到后来开始有了咖啡、奶黄包、可乐、酸奶、零食等等。 

  潘红鑑在工作日记中对物资供应与分发的记录也多了起来: 

  “4月4日,农工商超市‘抢’货清单如下:鸡蛋140斤,土豆86斤,洋葱60斤,面条60斤,原味酸奶48盒,刀切馒头360只,苹果20斤……”“4月6日,农工商超市进货清单:番茄32斤,胡萝卜40斤,七喜24听,拿铁咖啡15瓶,雪碧48听……”“4月8日,再次订购到了一头猪。农工商超市采购,继续囤、囤、囤!”“4月13日,为学生发放牛奶与酸奶各1提。”“4月15日,进货6箱整鸡、3箱鸡蛋。”“4月19日,今晚又来了一头猪!”“4月25日,食堂到泗泾大润发超市购买饮料、调味品。”“4月27日,继续从农工商超市进货。为丰富食堂供应,从佘山单位供保企业‘永辉彩食鲜’订购食材。”“5月5日,食堂订购彩食鲜(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食材,本人垫资预付款3500元。明天根据实际到货数量,及时结清。”…… 

  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供应渠道逐渐增加,园区的物资供应不仅再也没有让潘红鑑犯愁,反而越来越丰盛起来。 

四、将心比心·关心关怀 

  整个封控期间,潘红鑑不仅操心整个园区的保障与核酸检测各种事项,还时刻关心着园区职工与学生的生活。 

  4月7日,潘红鑑了解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的退役军人刘强应招前往方舱医院做志愿者,但他家里只有年迈的老母亲与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儿子,妻子与女儿又居于他处,一时间无法团聚,家中生活存在现实困难。潘红鑑就赶紧准备了生活物资给刘强的家人送去。“我们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让刘强有后顾之忧。”潘红鑑说,“我也和刘强通了电话,叮嘱他自己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做好保护。家里有困难,随时和我联系,我们会尽力协助。”他也与刘强时常交流正确的消毒与防护方法。 

  同时,潘红鑑还给在园区内值守的后勤人员家中送去了慰问物资。他说:“大家为了保障园区正常运行,住到单位里这么长时间,这不仅是他们的敬业精神的支撑,背后更有他们的家人在全力支持。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大家就是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给他们的家人送去慰问物资,都是应该的。”在园区与后勤人员居住的小区都划为“防范区”后,潘红鑑安排一部分后勤人进行了“防范区到防范区”的轮换值班,请已经长期驻守的人员回家休息,在严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完成了部分人员的换班。 

  而对正在园区内建设人才公寓的工地人员,潘红鑑也尽力帮助。有一次工地上由于运输受限而无法采购物资,潘红鑑就帮助联络采购渠道,确定运输车辆进出园区方式,帮助工地人员购进物资。4月下旬,工地上一名工人生病,几天都不见好转。潘红鑑通过村镇办、居委会等多方联系,最后又经台内出具证明,紧急联系120救护车,将生病工人送往医院就医。潘红鑑说:“将心比心。他们工地上的事情虽然不归我们单位园区负责,但是这样的时期,就医不便,我们能帮就帮一把。” 

五、不一样的生日

  4月18日,在疫情期间的佘山科技园区里,潘红鑑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日。“4月中旬的时候,佘山科技园区就被列为‘防范区’了。17日我出门办事,回来的时候买了几块小蛋糕,分给几位学生吃了。”潘红鑑笑着说道,“吃了蛋糕之后,大家才知道18日是我过生日,于是第二天就在食堂里一块吃面条,大家一块给我过生日。”就这样,潘红鑑在园区里跟大伙儿一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在每日的琐碎中,潘红鑑也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们大家,尤其是后勤保障人员,已经连续在园区里奋战了两个月了。疫情期间,人手本来就紧张,我们更要努力把园区撑住。我也跟自己说,遇事要细心想通了、安排妥当了才行,心里不能乱,要先定了心,杂事多,一定要稳住。作为临时‘家长’和‘班主任’,我自己多点操心换来大家放心、安心,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潘红鑑的这股劲头和精神也感染鼓舞了园区里的众多职工和研究生,大家都由衷地感慨:“有潘老师在园区,我们很放心,除了不能出园区外,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4月下旬,刚过完生日的潘红鑑又忙开了。台内的几名核酸阳性人员陆续转阴离开方舱医院,通过仔细沟通和询问,佘山镇同意出舱人员先到指定酒店进行7天隔离观察后,再到台内的25米望远镜园区进行7天“足不出户”的个人健康管理。潘红鑑一边协调沟通各种人员转运事项,一边到25米望远镜园区为健康管理人员布置各种生活用品。“要给他们提前准备好住宿用品、生活用品,比如衣物、毛巾、牙刷等等。”潘红鑑说,“那边原本是观测台站,住宿条件并不齐全,平时要给他们送饭、送水果,他们生活上缺少了什么物品,也会派人送过去。现在为了不耽误他们回来搞科研,还要协调台内的信息计算中心帮忙解决上网的问题。” 

  忙碌的生活也带来了副作用。从4月到5月,潘红鑑被牙痛折腾了一个多月,终于在5月疫情平稳后,到医院就诊了。他说:“平时没怎么注意,这阵子可能是上火了。牙痛起来真是难受,咬不了硬的东西,多亏了食堂师傅给我煮了面条和稀饭,我顿顿吃软面条和稀饭,吃了一个多月,5月份终于可以去医院好好看看牙。” 

六、复研复学·绷紧安全一根弦

  5月开始,部分课题组陆续提出了进入实验室和观测台站复研复学的需求。潘红鑑又根据相关的规定,协调课题组人员“点对点”去观测站进行设备重启、检查和开展科研实验。潘红鑑还是一如既往地注重园区的生产安全。“4月份封闭管理期间,我们就时常安排工程部人员和部分值班科研人员去检查各台站的水电安全和科学装置与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性能维护,保障台站安全。4月底连续几天的大雨期间,我们也安排了工作人员去进行安全检查。”潘红鑑说,“封控期间,部分课题组为保障国家任务,科研人员和项目工程人员是坚守在实验室里奋战的。我就经常叮嘱他们一定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规范程序操作,坚决不允许出现设备还运转着、人员却离开这类的情况。现在更多课题组提出了复研复学申请,进入实验室和观测站开展科研工作,我也还是关照大家去着重关注安全问题。保障好整个园区的安全生产,这根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松的。” 

  各个课题组也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园区的工作。探月工程月球轨道VLBI试验子系统低温电子单元研制的团队在整个疫情期间一直坚守在实验室,为提升和优化低温电子单元的性能日夜奋战。激光组的60cm口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近期有序恢复观测,系统整体性能良好,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状态,卫星观测任务顺利进行。在我国自主测量地球定向参数及国际联测方面,由上海天文台牵头,部分科研人员已经返回台站开展观测,首次实现国内自主与国际联测的并行模式,并开启了常规观测模式,实现了我国独立测定地球定向参数的实战能力。在潘红鑑与各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园区的安全和科研做到了“两不误”,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潘红鑑也安排了园区内长期值班的后勤人员进行了换班,并组织了多次核酸与抗原检测,园区日常运行一切正常。潘红鑑欣慰地说道:“台里领导都非常关心我们,每隔一两天就要打电话询问园区的情况,在物资采购、人员出入、台站巡检等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非常感谢所有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这次疫情是对所有人工作的一次大考,我对我们园区的考试成绩还是很有信心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撑住了整个园区。” 

@2008-20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05481号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 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