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一叶》纪录电影观后感之27,研究生党支部推荐)
作者:吴闻宇
好久好久,好久没有在阅读或观影之后将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以抒发胸臆。虽然这大半年来,也读了一些书,看了几部电影,但欣赏之后,对作品有过评价了,有过看法了,甚至曾想着要写评论,可是终究未曾下笔。写什么好呢,在什么时间写最好呢?我想最好的时间可以诞生出最好的文字,可以诞生出最好文字的最好的时间大多已经错过了。只在我心里留下了说不出的感觉。但我知道那是什么。现在不得不写《星河一叶》的观后感,怀着应付作业的心态来写,或许也未尝不可,但此刻的我恰有了一丝热情,想着要趁此机会尽力发掘出这一部纪录电影于我身上产生的意义。诚然,这通常是很短暂的热情,就像大多数人那样。在短暂的热情期间,我能达成一点点突破,希望那能够带来一点新的改变。
该说回电影了,我首先回想起的是年少时的叶先生在战乱年代的求学经历。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脱离不了时代浪潮和历史进程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含辛酸血泪的历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遗憾的是,迈入近代的中国并没有能如林则徐所理想的那样无欲则刚,而只能以一声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回应这一部惨痛的历史。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的,我也曾见识过近代文学作品里的零余者形象。零余者,因郁达夫的同名作品《零余者》而得此名,指的是这样一群人: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感到不满,想要挣扎却又深感自身力量的微弱,因而逐渐陷入忧郁苦闷、悲观绝望、颓废消沉的状态;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过人的才华。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的零余者形象,类似于西欧的“世纪儿”、俄国的“多余人”、日本的“畸零者”等,但又与动荡激烈的中国近现代史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意识,并且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者的精神苦闷。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既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既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既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既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电影中叶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与零余者完全不同的,比如她主动找校长申请跳级念书,再如她到紫金山天文台求职时,不满于“只招一名男的”的答复,便给台长写去一封长信,列出五个“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她没有因时局艰难而泯然众人,也不因怀才不遇而孤芳自赏。在她身上闪耀着一种勇敢、奋发的光芒,仿佛在告诉我,青春常会充满疼痛与苦闷,但不做出改变是难以阻挡消极情绪的侵染的。只要青春还没有结束,只要那些疼痛和苦闷还没有被生活的琐碎消磨掉,我便能寻求从内部打破“蛋壳”的方法,而不是在沉沦中永远失去长大的机会。
回台一月有余,时常能在天文大厦或食堂看见叶先生的身影。年逾九旬却依然坚持每天工作,这份精神无法不令我感到钦佩。而我呢?我有时会感到很累也很麻木了,总是念起远方未曾见过的美景,自认为未知的东西有一种无限的美好。这样是不行的。托尔斯泰说过的一句话朴实而中肯:“为了以最佳的方式度过一生,应当记住,人的一生只存在于现实之中,在现在的每时每刻都要以最佳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一举一动。”叶先生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这句话的精神内核。我也得抓紧向她学习,不然,怕是会落入庄子所说“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