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党史教育 > 工作进展
家国情怀、大局观、努力认真——一位年轻人从叶先生身上学习到的
2021-12-10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星河一叶》纪录电影观后感之9,管理支撑党支部推荐)

作者:副研究员 左文文

  叶叔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是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的奠基者,她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

  叶先生的科学成就与荣誉熠熠生辉,她身上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更是值得年轻人弘扬和践行。

  作为上海天文台的一位年轻人,我有幸因为工作与叶先生当面沟通过多次,她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诸如“叶先生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这对我们年轻人做人做事有什么启示”。借着参加此次征文比赛的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些经历与思考。

  一、“国之所需 心之所向”的家国情怀

  1. 主持建立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一些幕后

  当我问及叶先生,1958年,她仅32岁,筹建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的重担落到她肩上,她是不是压力很大,后来又是如何圆满完成任务的?叶先生细致地回忆了她来到徐家汇观象台之后的工作,一开始就是要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再转换为世界时,工作有点枯燥,她也曾想过逃离,但当了解到资源勘探、水利修路等都需要精准的时间,她意识到时间工作非常重要,也因此坚持了下来,对这份事业有了深入理解和热爱。

  当时经费不足、人员有限、设备落后,她没有抱怨,而是实事求是。她的做法是瞄准目标,关注核心问题。她认为,要想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就要保持数据平稳,没有沿用国际上通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而是根据国内现状,自主研发出中国人的方案,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综合时号改正数的精度,跃居世界第二位。1965年,她主持建立的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正式通过国家鉴定;1966年初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送,也就是后来的“北京时间”。

  2. 应该联合起来

  1994年,叶叔华提出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计划)。1995年,叶先生奔赴美国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第二十一届大会,提交了APSG计划。在种种质疑声中,叶叔华争取到了各国对中国APSG计划的支持。

  我问叶先生,她是如何争取各国对该计划的支持,后续又如何推进该计划呢?叶先生说,当时国际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方面,美国最强,欧洲次之,亚太地区最弱。亚太地区发生的地震、火山、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都是靠亚太以外的人来监测和研究,她就在想,为什么不自己做呢?随着大家的条件都慢慢变好,已经有这样的能力,就应该组织起来做这件事。“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她的看法得到了亚太同行的赞同。有了想法之后,她就发挥其强大的号召力、组织力和推动力,组织中国专家小组,建立计划,向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征求意见,得到了近20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于是,后来便有了在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上的叶先生舌战群儒、APSG计划的正式通过。APSG是我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第一次争取到一项由我国倡议、由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我国自“APSG计划”发起之日起,始终起着核心作用,负责两个专题研究组和一个观测技术组,还承担建立数据中心和资料分析中心的任务。APSG中央局(设在上海天文台)除了组织国际联测、国际会议,出版会议文集外,在APSG网页上发布新消息与APSG数据处理结果,连接相关数据中心等,供查阅使用。

  她经常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就是“国家队”,就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星河一叶》电影中,叶先生这样说,“我们经过战争,逃过难,深知道亡国之苦,所以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宝贵。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到,科学是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二、做事要有大局观

  科学家的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60年代,上海天文台的授时工作准备移交给西安的时候,叶先生说,上海应该有胸怀,但是上海天文台要有抓手,不能停下来啊。她提出了发展VLBI的计划,在上海、乌鲁木齐和昆明建立三个站,直到今天,VLBI团队已圆满完成了历次探月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的VLBI测定轨任务。

  VLBI建好了,干什么?要有紧迫感。后来,我国启动了“探月工程”,当时面临一个棘手难题,卫星飞到月球附近要改变轨道,需要非常精确的空间测量。叶先生觉得这不仅仅是解决天文台未来的方向问题,更是需要中国人万众一心为中国出力的机会,于是,她亲自到北京去主动请缨。

  2004年,77岁的叶先生向领导提议建设一台新的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这就是今天的天马望远镜。它的建立,让VLBI网的灵敏度提高1.67倍。

  这些故事在电影《星河一叶》中都一一呈现。从画面和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叶先生的大局观、战略科学家的眼光。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在和叶先生的交谈中,叶先生会这样说。她现在还有两个梦想——希望在上海建立一个SKA区域中心;希望能在太空放两个3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开展低频射电观测,一旦与地面上的SKA和天眼相配合,将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带来更大的惊喜和变革。

  当我告诉叶先生,希望在6月8日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举行的主题报告会上讲述她的故事,还要说到她的两个梦想,叶先生表示,一定要在演讲中加上目前正具体推进这些工作的年轻人的故事。她说道,“这些事都是年轻人在做,一定要讲出他们的故事,这非常重要。”后来由于时间问题,并未能具体加上年轻人的故事,对此,叶先生严格要求我提前和涉及到的年轻科研人员做好解释工作。

  叶先生的科学成就以及工作中的细节让我不仅看到了她的大局观,更有对年轻人的提携和关照。

  三、她说,做什么事都要努力、都要认真

  有次,我与叶先生坐同一辆车返回上海天文台,聊起了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记得叶先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女性在职场上的机遇是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科学领域,女性和男性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且女性有着精细、敬业的先天优势,最终还要靠自己,才会有所成就。

  叶先生的执着和坚持在天文圈中都是出了名的。她想做一件事,是会奋不顾身的。对于就业方向,叶先生认为,任何一条路,要想做好,需要热爱和努力。而她办公室挂的一幅字也说明了她的态度,“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贵的贡献。”

  四、总结

  “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到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让年轻人听到了用奋斗浇灌科技树的集结号。“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这是年轻人听到集结号后,从内心发出的响应。

  当年,与叶先生同行者寥寥;今天,中国数万天文科研工作者同她一起坚守。

  从《星河一叶》,我们看到了叶先生以永不放弃、坚韧执着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先进事迹;感受到叶先生对科学事业的强烈热忱,对国家科技强盛的无限渴盼;更被她的家国情怀、大局观、战略眼光和做事态度所震撼和鼓舞。

  面对百年不遇之世界大变局,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变量。科研工作者不再是我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而应该考虑为国家和人民该做什么。观看《星河一叶》电影,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凝聚科研人员力量、提升战斗力有着重要作用;也让年轻科研人员明白,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四个面向”的本质和要求其实是融在中科院、院属研究单位的基因中。

  我们,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年轻人们,将以叶先生为榜样,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有大局观、坚韧执着、对事业充满热情,理想落实在每天的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落实在创新的论文实验和项目上,落实在为科技创新所做的管理支撑上,让点点滴滴的努力汇聚成开创大局面的奔涌河流。

@2008-20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05481号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 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