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台 党建首页 党建工作 纪检工作 学习资料 工会 团委 妇委会 离退休 创新文化 党史教育
 现在位置:首页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最新动态
叶叔华先生的天文科技情怀——回忆叶先生当年有关的小故事二三事
2012-05-08 | 编辑:杨玉德 | 【 】【打印】【关闭

叶叔华先生从事天文科技工作已有61个春秋,现年已达85岁高龄。目前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她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人,我国天文新技术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一位深受尊敬和爱戴的学术带头人。

现我们感悟叶先生的天文科技情怀,追述当年有关的小故事,回忆当年跟天文有关的趣事二三件……

(一)    报考志愿引纷争

叶先生于1927年6月出生于我国广州一位基督教教师的家庭。青少年时代正值日寇大举进攻中国,从小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1945年,中国抗战终于胜利了,她也高中毕业了。叶叔华从小就是一名学习尖子,聪明过人,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她从小喜欢文学,而且自认为是一位比较有抱负的人。现在报考大学,就想报考文学专业,并读一些人家都不谈的,人家都做不到的事,她来做。可是父亲却不同意,此事引起父亲的极力反对。父亲认为读文学,将来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还是读医或其他自然科学比较合适。这样对社会有贡献,对自己也有保障。在当时的社会,父亲的观点不无道理。可叶叔华认为要学医根本不可能,因为她会晕血(怕血),在和父亲发生分歧后,父亲曾三次找她细心谈话,耐心做工作。叶叔华也因此三次修改志愿,最终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报考数学系,将来或许可以当个老师。然而广州大学没有单纯的数学系,只有数学天文系,这样只好报考数学天文系。最终,叶叔华以理学院全区第一名的高分,被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所录取。

由于这样的阴差阳错,促使叶叔华对天文发生兴趣,从此和天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她感觉天文更加浪漫,更加吸引人。而宇宙让她一直保持了好奇和浪漫的心境。叶叔华自己曾说:“我学科学,就不再相信上帝了。我相信支配宇宙的是科学规律,而不再是有意志的神灵。”

(二)    到天文台找工作遭婉拒

叶叔华于1949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曾到香港德贞女中任教,当了两年数学老师,受到学校重用,待遇不错。新中国成立后,她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憧憬,报效祖国的渴望心情油然而生。1951年8月,几经周折,叶叔华和丈夫程极泰怀着拳拳赤子之心,毅然离开香港,来到上海。程先生到复旦任教,当了数学老师,而叶叔华跑到徐家汇观象台,敲响了观象台的大门,准备积极投身到复兴祖国天文事业的行列中,谁知却遭到观象站的婉拒。这对初入社会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富有倔强性格的叶叔华,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她想:“我是学天文的,并且愿意干天文,为什么不要我?”当时,她毫不气馁,她毅然向老台长毛遂自荐,直言上书,写了一封很不寻常的信,推荐自己,信中列了几大理由,说他们完全不应该不录用她。

叶叔华后来平静地说:“在建国初期,每一个单位都没有很多名额,而且当时还在整顿中,所以他们不能答应,现在看起来也是能够理解的,……”。由于叶叔华的执着和追求,老台长终于被感动了。叶叔华如愿地被徐家汇观象台录用了。这位老台长名叫张钰哲,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而且也是很有权威的台长。因为当时全国所有的天文台都是紫金山天文台的下属单位。

(三)领衔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

初进徐家汇观象台的叶叔华,当时连她在内,总共有4名业务人员。设备简陋,工作单调。每周刻板地观测、计标、接收时号、校对天文钟、发播时号、……,这与我们向往的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研究相去甚远。叶叔华一时感觉无所适从,心中十分迷茫。

叶叔华不理解、不适应这些工作。但是不理解、不适应怎么办呢?于是就想还是离开吧!但是去哪里,根本没有方向。再说,要来天文台,曾经信誓旦旦,说什么我们学天文的,为什么不让找天文台?现在干了天文,才知道天文台是如此枯燥如此乏味。但无论如何,咬着牙也应该坚持才是。于是,她就这样硬着头皮、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我们知道,徐家汇观象台是做时间工作的,每天要发播时号、要做时号改正数。建国初期,徐家汇观象台发播的时号质量较差,远远不能满足测绘部门的需求。后来,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首先把时间工作做好,首先把此任务落实到徐家汇观象台,徐家汇观象台又把此任务落实到叶叔华的肩上。这是一付重担,落在谁的肩上都会觉得很难挑起。叶叔华二话没说,默默地承受着。

从1959年起,叶叔华筹建我国独立的综合世界时系统,由徐家汇观象台和紫金山天文台两家承担。以后又陆续增加了武汉、北京、西安和昆明的观测台站,逐步形成了全国的综合系统。经过参加台站的不懈努力与奋斗拼搏,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新的数学模型,收到很好的效果。至1962年,我国的世界时系统便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至1963年,便达到了国际第二位,超越了苏联标准时刻系统。此后一直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求。1965年经国家鉴定,正式成为我国时间基准,向全国发播。此项工作的成功,为我国做出重大贡献,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叶叔华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凡是责任落到她的身上,都要求做到最好。叶叔华性格外柔内刚,敢作敢为,从不言败,想做到的事,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并且坚持做成为止。

后来,叶叔华先生还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积极倡导发展天文测量新技术,即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新技术(VLBI技术)和人卫激光测距新技术(SLR技术)等。又积极倡导开展新型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最终这些新技术在我国获得了重要发展,并获得重要应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项目及APSG计划(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这是叶先生人生中再度创造的辉煌。今后如有机会,再与大家共同分享,继续讲述有关故事。

@2008-20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05481号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 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